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科興疫苗千萬人試驗:兩劑接種可減少65.9%症狀感染,87.5%住院,90.3%ICU重症,86.3%死亡


NEJM上刊登公布了中國科興(CoronaVac)疫苗在智利前瞻施打
的結果

打完兩劑科興疫苗之後,接種者減少65.9%感染,87.5%住院,90.3%ICU重症,86.3%死亡!

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癌症患者能不能打COVID-19疫苗?

最近有許多癌症患者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癌症患者到底可不可以打疫苗!?

今天台灣胸腔醫學會與台灣肺癌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給出了聯合建議:肺癌病人可以打疫苗!!

 


 

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

[網路溫度計 & 商業週刊] 冒著染疫風險為我們付出!人氣15大「前線醫護」說出抗疫血淚

 「網路溫度計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focus/blog/3006651

COVID-19本土疫情升溫,確診數連日破百,各地醫療量能吃緊,在這個非常時期,醫護人員為了守護全台灣人的安全,冒著染疫風險站在前線,承受巨大無比的壓力。

今天《DailyView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本土疫情爆發後,網友熱議哪些「前線醫護」,及這些醫護人員看見了哪些醫療現場,身為一般民眾的我們,能做的就是遵守防疫規定,勤洗手、戴口罩、盡可能減少外出機會,在接受治療時,多給醫護人員耐心,齊心共度這次難關。


 

 

NO. 1 蘇一峰

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急診室支援前線,揭露醫療量能的不足,讓許多人看見第一線人員的無奈與辛酸。

蘇一峰醫師指出,急診一班12小時,要為上百人快篩、插管急救,他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衣,汗水不斷滲濕衣褲,還要應付因久候篩檢而對急診醫護發脾氣的民眾,讓網友心疼表示「真的是刁民」、「沒有接觸史也沒有症狀的人就不要去快篩了,避免浪費醫療資源」。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21年05月17日至2021年05月27日,共十天。

系統觀測上萬個網站頻道,包括各大新聞頻道、社群平台、討論區及部落格等,針對討論『醫護人員』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分析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醫療的難題:COVID-19患者突然心跳停止時,CPR有用嗎?

 (圖片來自武漢醫院紀錄照片  https://www.sixthtone.com/news/1005551/snapshots-of-a-wuhan-icu)

COVID-19的重症病人比一般非COVID的病人有較高的死亡率,研究發現COVID-19病人當心跳停止時就算接受急救,絕大部分仍然會走向死亡!!

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COVID-19肺炎感染後使用化痰藥物Erdosteine可以改善症狀,加快病人的恢復!!

 


✊義大利臨床研究發現:COVID-19肺炎的患者感染後使用化痰藥物Erdosteine可以改善症狀,加快病人的恢復!!

😢#可是目前Erdosteine被健保卡在門外#健保堅持只出低於一半的價格,而藥廠不肯進認賠進藥到台灣。

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沉默低血氧(silent hypoxia) 快樂低血氧(happy hypoxia),可能是許多感染者居家死亡的主要原因



 

台灣2021年疫情爆發期間,分別傳出好幾起感染者在家死亡的案子!

 
新增死亡案例!永和78歲確診男家中無呼吸送醫不治 發布 2021.05.21 | 21:31
70歲染疫婦「拒絕就醫」死在家中!失聯3日今確診  2021-05-20 15:44 聯合報

 
 Silent Hypoxia「沉默低血氧」 或 Happy Hypoxia「快樂低血氧」這個名詞早在2020年的4-5月就有英文文獻可查,COVID-19的病人常常會出現身體已經有低血氧的情形,但是患者卻沒有出現呼吸困難的感覺,也因此容易耽誤就醫延誤病情,更可能造成突然猝死的情形!

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武漢肺炎》社區感染淪陷北台灣!蘇一峰醫師曝:隱形傳播鏈就是華航家庭

 

武漢肺炎》社區感染淪陷北台灣!蘇一峰醫師曝:隱形傳播鏈就是華航家庭

新頭殼newtalk | 曾郡秋 綜合報導
陽明醫院醫師蘇一峰早在5月1號於臉書上直言台灣已進入社區感染期,今接受本刊訪問時他再直言,本次本土疫情大爆發,他認為隱形傳播鏈就是華航機組員的家庭成員。   圖:翻攝自蘇一峰個人臉書
陽明醫院醫師蘇一峰早在5月1號於臉書上直言台灣已進入社區感染期,今接受本刊訪問時他再直言,本次本土疫情大爆發,他認為隱形傳播鏈就是華航機組員的家庭成員。   圖:翻攝自蘇一峰個人臉書

10天前示警社區感染被罵危言聳聽 蘇一峰:當時判斷很正確

 


國內近日爆發本土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11)日宣布疫情警戒升至二級,指揮官陳時中也坦承目前已進入「社區感染」。10天前曾在臉書警示「疫情已進入社區」而遭受到批評的北市聯醫陽明院區醫師蘇一峰,轉貼當時的貼文,指出自己當時的判斷很正確。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中國宣布增加科學研發資金對抗美國競爭!但Nature說:造假研究論文恐怕要更多了....

中國在面對美國的大國競爭之下,訂定下一個五年計劃要全力發展自己的基礎科學研發能力!

中國決定投入更多的研發資金到科學研究當中,2021年將增加更多資金投入基礎研究當中!

而Nature 專文評論這件事,卻指出了中國論文造假工廠可能是最大的問題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638-3

According to the five-year plan, China intends to increase spending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by more than 7% annually.

Li said that central-government spending on basic research would also increase, by 10.6% in 2021, which Cong says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And the plan proposes raising the overall share of basic research in R&D spending from 6% to more than 8%. Although that increase is welcome, it would still be only half the proportion of R&D spending of many countries, says Cong. The United States, for example, currently spends about 17% of R&D funding on basic research.

More details on China’s science funding are scheduled to emerge later this year.

The pressure to meet societal goals and the competitive system for disseminating funding could also result in researchers cheating the system in new ways. “The tolerance for failure is going to be low,” says Zhang. And with fewer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s a result of the shift to industry, Chinese scientists’ work will become less visible to the world, she says. “They are pushing elite scientists into a dark room behind closed doors.”

Nature專家指出中國論文工廠造假論文嚴重,Nature發現中國製造的造假論文光2020年,一年被撤回三百七十篇,而其中一千多篇有學術上的疑雲.....而撤回論文其中的197篇是來自於中國的醫院。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733-5

Publishers almost never explicitly declare on retraction notices that a particular study is fraudulent or was created by a company to order,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prove. None of the RSC’s retraction notices, for instance, mentions a paper mill — despite the RSC’s announcement that it thinks the articles did come from one. But Nature has tallied 370 articles retracted since January 2020, all from authors at Chinese hospitals, that either publishers or independent sleuths have alleged to come from paper mills (see ‘Fraud allegations’). Most were published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see ‘Chinese hospital papers on the rise’). Publishers have added expressions of concern to another 45 such articles.

Nature has identified a further 197 retractions of papers from authors at Chinese hospitals since the start of last year. These are not ones that have made it onto lists of potential publication-mill products, although some were flagged by sleuths for image concerns, often on the post-publication peer-review website PubPeer.

中國醫院為何大量製造假論文成為論文工廠的最大客戶呢?

因為中國的大醫院規定要成為主任級醫師必須有論文發表,而這些醫師大多忙於臨床沒有時間做研究,但是為了在醫院順利升等升官就要生出論文。於是此時論文工廠就是他們的救命繩索。


而中國醫院因此大量發表許多論文,而其中的部分論文則使用的是造假的資料.....

Nature期刊則發專文檢討這些亂象,並認為中國需要檢討如何讓提昇論文的可靠性

Five ways China must cultivate research integrity (中國必須培養研究誠信的五種方式)

Publishers and others battling paper mills suspect they are only seeing the tip of the iceberg in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In part, that’s because similarities between images across studies might become obvious only when many papers are compared. Sleuths also know that features such as similar western blots and flawed nucleotide sequences might be the most obvious signs of paper-mill activity, says Bik. “There may be tonnes of other paper mills that have done a better job of hiding it,” she says. Editors at the COPE forum said they’d seen paper mills in areas such as computer sciences, engineeri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or instance.

The overall size of the paper-mill problem probably runs to thousands or tens of thousands of papers, Bik, Byrne and others think. Graf, at Wiley, says it’s hard to estimate. “I don’t think it should be understated, I can’t say how big it is,” he says. “We have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eople or companies doing this. I am exasperated by the situation, and that is being polite.”


當然過去中國政府已經做了許多打擊假論文的法規!不過Nature仍然擔心未來在中國拿出更多經費投入科學研發的同時,會有更多論文工廠提供的假研究論文會更嚴重。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Nature期刊兩篇新聞稿替AZ疫苗效果掛保證!

科學權威期刊<Nature自然>在3/25日發布了一則新聞,裡面公布了AZ疫苗最新的第三期研究結果,這個第三期研究分別在美國,智利和秘魯收案超過32000人,研究分析發現AZ疫苗對於感染的保護力為76%。

而令人高興的是AZ疫苗,對於重症的保護力高達100%!!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COVID-19疫苗的保護力比一比

 


💥目前臨床研究的疫苗效力統整比較圖!!
(參考資料以臨床試驗結果為主!)
😢看起來南非變種病毒最麻煩,會大大影響疫苗的保護力......
 
目前這個表還沒有整理中國疫苗的保護效果,台灣國產疫苗的效果也還不知道

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北區一男子身染怪病又咳又喘全身嚴重皮膚癢和脫皮,病因疑似是電子煙引起過敏反應!

北區一名30歲的男子過去抽傳統香菸十年,在朋友的介紹之下開始使用電子煙,使用幾個月後開始出現咳嗽又喘痰多呼吸不暢,除了呼吸道的問題之外,還出現全身性的抓癢脫屑

之後這名男子多次住院因為氣喘發作與皮膚脫屑脫皮,使用類固醇之後病情略微改善後出院,但是因為持續使用電子煙,氣喘反覆發作皮膚也越來越嚴重.............

 




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千萬不要以為 "X光正常就等於沒有肺癌!"



😶一位六十多歲的大哥一進門診就說:「我今天不是來看病的」

「#我來謝謝您救我一命!」

💥病人三年前,蘇醫師安排做了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了兩個肺結節一個2.5公分,一個1.5公分!

💥蘇醫師馬上轉到北榮胸腔外科主任去開刀,胸外主任跟大哥說:「哪個內科醫生這麼厲害?幫你找到這兩個結節!蘇醫師喔,他很厲害!」

#兩顆結節開刀開下來都是肺腺癌.....!
「你再晚半一年開刀就來不及了!」
「蘇醫師救了你一命!」
肺部之後追蹤兩年沒有復發!

大哥:我今天特別來跟蘇醫師您說謝謝!讓從死神逃過一劫了!

#很多肺結節長到兩公分_X光仍然看不見喔!



面對早期肺癌來說、胸部X光不是一個足夠敏感的檢查工具,因為只能發現大於1-2公分以上的肺癌

而且肺癌還不能躲在死角位置! (如果肺癌躲在骨頭、心臟大血管或橫膈..等等器官的後面,則容易被擋住看不見)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胸部X光正常就等於沒有肺癌喔!

臨床上不少患者照X光正常,之後不久發生末期肺癌喔!

<<真實案例分享>>
案例一:一名四十多歲的家庭主婦,陪咳嗽不止的先生來門診檢查,太太自己不菸不酒會煮菜,自己也有一點點偶爾咳嗽,胸部X光完全正常。

聽完我的解釋後決定做個電腦斷層檢查,結果先生沒事,太太發現到1.5公分的肺腺癌!目前開完刀救回一命。





案例二:門診一位50歲的中年女性不菸不酒,也沒有煮菜油煙與二手菸的暴露,最近三個月走路感覺略喘,在先生的積極勸說下,終於來胸腔科的門診看病

但是沒想到X光一照發現已經是末期肺癌了.....
患者得知噩耗之後,崩潰的想問兩個問題:
一、為何一年多前的胸腔X光報告還正常,今年的胸腔X光就被宣判是絕症(肺癌末期)!?!!而且她只有輕微喘的症狀,就已經是肺癌末期!
二、患者一輩子不菸不酒,也不煮菜接觸油煙,為何肺癌會選上她!

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最新全世界2019十大死因公佈了!中風、肺阻塞COPD、肺癌死亡人數持續增加

在2020年的1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了全世界的十大死因排行榜,分別是:缺血心臟病、中風、肺阻塞(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新生兒死亡、肺癌、失智症、腹瀉、糖尿病與腎臟病。

其中中風、COPD與肺癌都是持續增加的成人死亡原因,而新生兒死亡是第一次歸類上榜的死因。

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線上審查-審查者(Reviewer)的角度

 

每年台灣的學者都會在年底趕著投稿科技部計畫 ,小弟也是每年年底焦頭爛額連滾帶爬的完成送出。



而從去年開始科技部寄給我計畫審查,去年派給我是肺癌的審查案,畢竟小弟的專長研究不在肺癌就給予婉拒
不過今年2021我收到兩個重症研究申請案的審查邀請,畢竟重症研究是我的科技部計畫領域,再一直推辭好像也說不過去.........

(心中也怕再推辭下去會不會引起研究審查主負責委員的反感,反而造成自己的研究案子不通過......)


 

登記科技部網頁後收取的登記的研究案,記得有利益衝突原則要遵守喔!而如果發現與研究案作者有相關認為自己不適合審查,也可以點選迴避審查來取消自己的審查案資格。

 

點進去研究案子後,可以看到研究案的所有相關資料,還包含個人資料學術成果與過去研究計畫等等。

我想點出研究申請人的個人資料來看應該是人之常情,所以看起來平常也不能得罪太多人(無誤),好好打點自己的學術門面也是相當的重要!如何讓人一眼看你就覺得你是這方面的專家,如果一來可能就會直接影響計畫的通過率。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我這次審查的對象是比我高階的教職(教授、副教授),這也告訴我們原來科技部的學術審查是可以低階審高階,可不要因為別人的教職比你低階就瞧不起,因為對方還是有機會可能是你的審查委員(Reviewer)


此外你也可以點出對方過去發表了那些文章來決定他有沒有能力完成這項研究,不會讓國家的學術經費打水漂!

此外你也可以看對方過去的研究案的結案報告,來判斷對方是否有好好完成一個計劃的能力。


 

最後當你看完所有的審查資料之後,就可以給予這個研究計畫來評分了!而評分項目當中研究計畫的好壞決定了70分,而研究者過去的研究表現則決定了30分!!

(誰沒有過去,過去很重要阿....)

還有逐條細項的評估這個研究內容,評分項目看起來偏向基礎研究而設計,這也是不是投臨床研究常常不容易通過的原因之一呢?

最後還可以寫你的綜合評論,記得不要分數與評語不一致,譬如:給高分卻寫負評多、或者給低分寫了滿滿稱讚的話,這樣可能會造成審查運作的困擾!

好了!這樣就完成一份Reviewer的審查意見了!就我所知每個研究案子會找兩名專家給予審查意見,再看看兩名專家給的意見是否一致,避免公報私仇的情形發生!

(譬如研究很好故意評的很低分!)

如果公報私仇的情形出現可能就不會參考你的審查意見喔!

所以大家如果有收到邀請就好好幫國家審查吧!這裡是學術的神聖殿堂、而不是拿來報仇的地方喔!

希望這篇文章對於大家申請科技部計畫都能有幫助,我自己是覺得這些資訊很有幫助。


 

 

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健康網》空污殺人 醫曝:台灣每年兩萬人因空污致死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灣西部地區因擴散條件不佳近日空品惡劣,今日雲嘉南等地區也拉紅色警報;對此,胸腔科醫師提醒,台灣每年因為空氣污染致死的人數可達兩萬人!改善台灣空氣污染刻不容緩。

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空氣中的PM2.5每增加10,會增加許多疾病的死亡率,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認為29%肺癌、24%中風、25%心臟病與43%肺部疾病死亡是來自於空氣污染,依107年的全國死因統計換算,台灣每年有兩萬人因為空氣污染導致死亡。

蘇一峰強調,環保署委外研究:台灣空氣污染1/3來自境外移入,2/3來自境內本土,國衛院自己研究:台北的PM2.5 1/4來自境外移入,3/4來自境內本土。如果把空氣污染責任都推給別人,我們要怎麼來改善空污問題?

 

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空氣污染是否會增加車禍發生?答案非常肯定:是的、會增加!


(國家地理頻道整理印度因空氣污染常常造成車禍)

2021/02/21在西濱快速道裡發生了疑似霧霾導致駕駛視線不清,導致連環20車的追撞,造成

2死8傷的慘劇......

而國內許多大氣與空氣汙染專家也都出來紛紛指出,這是因為空氣污染所導致的霧霾釀禍!
 
而民眾想問的是空氣污染真的會增加車禍機會嗎?
 

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重量醫學期刊《肺癌-Lung Cancer》發文警告大家,電子煙一樣會致癌!電子煙沒有比傳統香菸安全!



😱肖年A出事了!

🚬#年輕男子抽電子煙居然長出快一公分的肺結節!


💥一名20幾歲的男子,四五年前跟著朋友學抽電子煙,開始上癮使用電子煙!

😱日前工作健檢時,X光意外發現一顆肺結節,趕緊轉到到胸腔科門診處理……

年輕人十分後悔_不該使用電子煙

後續追蹤如果長大需考慮開刀切除

💥​重量醫學期刊《肺癌-Lung Cance­r》發文警告大家,電子煙一樣會致癌!電子­煙沒有比傳統香菸安全!

隨著電子煙的肺部疾病在全世界連環爆!在台灣目前更出現了好幾起電子煙肺損傷的個案!(連結)

 

日前重量醫學期刊《肺癌-Lung Cancer》更發文警告全世界:依照目前的醫學證據來看,電子煙一樣會致癌!電子煙沒有比傳統香菸安全!

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北區男子想用電子煙戒菸,反而害得身體大病一場



💥煙商總是宣傳電子煙能幫助戒菸
 
 
💥北部男子在朋友介紹之下開始使用電子煙來戒菸,沒想到開始使用電子煙後,身體越來越差……
💥#一開始是找不到原因的腹脹腹瀉,後來開始越來越喘,X光發現肺炎!
😢病人最後一次找到蘇醫師才問出了:#電子煙使用病史……
😰這次住院一個半月才能出院
😰自己開店的生意都受影響了
😰使用電子煙半年肺活量減少三成!
 
💥患者開的店裡有很多“年輕道上兄弟”,他看年輕人大家抽電子煙,自己也想說試看看……
 
這位大哥剛抽電子煙的一開始肺功能正常喔!有肺功能的記錄!後來抽電子煙肺功能開始狂下降!因為這位患者的身體是高壯大哥型,原本的肺功能本錢很好!抽二十年傳統香煙肺功能還是正常的!

去年蘇一峰醫師收治到的一名電子煙肺炎成人患者!並且已經進行通報給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可能是台灣第一例通報的成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