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這篇文章有夠讚,我要分享!!:

《時報周刊專訪》甩隱形殺手 破除3大迷思 防PM2.5害命




台北榮總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比頭髮直徑還小。PM2.5這種空汙危害是慢慢累積的,孩童與 青少年由於血管還很健康,症狀主要以過敏反應為主,包括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孕婦暴露在空汙環境,可能會造成早產、流產,以及增加過動或自閉 兒機率。
 更令人擔憂的是PM2.5可以穿過肺泡進入血液循環當中,由於含有重金屬與許多汙染物質,增加老年人的心肺負擔,除了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同時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一級的致癌物,會誘發多種癌症。
 台大公衛學院最新研究指出,PM2.5增加罹患肺結核的風險;此外,長期曝露在PM2.5的環境,會提高缺血性心臟病、中風、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死亡威脅,去年估計造成逾6,000人死亡。

醫療用口罩較實用

預防PM2.5危害刻不容緩,然而做法正確嗎?蘇一峰說明民眾常見3大迷思:

1.戴口罩就可以阻絕PM2.5?

許多機車族喜歡戴棉布口罩,雖然對於顆粒較大的汙染物有阻絕效果,但是無法防止PM2.5的吸入;很常見的綠色醫療口罩,因為無法貼合臉部,阻絕效果大 概只有一半;至於常被訴求可吸附臭味粒子的活性炭口罩,縫隙反而比醫療口罩還大,並不實用。只有N95口罩才能有效阻擋PM2.5進入肺部,但是N95口 罩戴1、2個小時就令人喘不過氣,無法久戴。為兼顧舒適度與實用性,建議使用醫療用口罩,但因防護力不是那麼充足,在PM2.5濃度較高時,應盡量避免外 出。

2.門窗緊閉可防PM2.5進屋?

PM2.5只要有縫隙就可能進來,一般門窗其實無法阻擋,裝氣密窗相對有幫助,或是完全封死的窗戶也較能防止,但封死窗戶不實用,較好的方式是關閉門窗後,加上開空氣清淨機來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然而居家門窗不可能完全緊閉,建議開窗的頻率要依環境而有差別,比如住在大馬路旁,常開窗戶沒什麼好處;若住家旁邊是公園,或許可開窗讓室內外空氣交換,但如果那天全台空氣品質呈現紫爆,也就是PM2.5濃度過量,就不適合開窗。
 PM2.5的濃度隨著人車的活動增加而變高,研究顯示從清晨6點開始升高,持續到晚上11、12點才低下來。此外,除了馬路旁住家的PM2.5較高,住低樓層也比高樓層高,這些住戶需要加強防護。

3.室內沒有其他PM2.5來源?

雖然PM2.5主要來自戶外,然而居家有些措施也會產生PM2.5,來源之一就是灰塵,看得到的灰塵主要是PM10以上的大顆粒汙染物,但仍不乏有PM2.5這種細懸浮微粒,因此室內定期清潔很重要。
 燃燒也會產生PM2.5,因此應避免燒香、抽菸;烹調的油煙也會產生,建議料理方式盡量以蒸煮取代炸烤,以降低室內PM2.5的濃度。

清淨機改善髒空氣

蘇一峰指出,改善空氣品質才是解決PM2.5危害的惟一方法,要避免把肺部當清淨機,居家使用空氣清淨機有必要性,他的習慣是客廳1台、房間1台,24小時開啟;研究顯示可降低PM2.5濃度3、4成,若門窗關閉得很好,下降幅度可更高。
 「PM2.5沒有安全值,基本上愈低愈好!」蘇一峰表示,除溼機會帶走環境中所有水分,不建議開除溼機時,人也在同一個房間;而空氣清淨機處理過的空氣相對乾淨,居家時可多待在有空氣清淨機的房間內。
 阻絕戶外進來的PM2.5長驅直入,蘇一峰建議每個房間門最好都關著,如果空氣品質呈現紫爆,乾脆多待在房間,加上開空氣清淨機,也是一種自保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